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122句)

一、论语读书笔记

1、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2、我以后要多读一些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的卫祖国做贡献。

3、“时”是什么意思?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5、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6、读此则需了解前因后果。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因为得罪了灵公和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后,辄成为新国君,蒯聩就想回来争夺王位。父子争位与伯夷叔齐的兄弟让位,恰形成对比。

7、“几谏”,一解为“用委婉轻微的言语规劝”,一解为“在父母的错误还微小时规劝”。

8、西方文化,总是有个明确的价值排序,例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即真理是高于吾师的。而在中国文化,则是没有高下之分,因此产生选择的痛苦,以及执行的不一。做得好的都是在做平衡。孝道作为儒家的立基之本,要求即使在父之道于理不合的情况下,只要不碍于大节,也要遵守三年。

9、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10、为何述而不作?因为信而好古。有德有位者才能制作礼乐,孔子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

11、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2、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13、不是以此为乐,而是不改其乐。有的人因为生活的辛苦困顿,就完全被忧虑或者烦躁的情绪所左右,不堪其忧;而有的人即使在这种环境中仍能坚持自己的志趣,不因外界条件的好坏而改变自己的心境,此之谓贤也。

14、钱穆:“心在让而无让事,故无得而称之。”

15、思考:我妈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经常唠叨让她不要管别人的闲事。管了可能惹来的是别人的怨恨。现在的她就好很多了,她说自己从鬼门关走了一趟,想通了很多事。

1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17、一种观点认为,“邪”指“虚”,“无邪”指“无虚”。

18、“易”的解释较多,似解为“丧礼办得得心应手”为宜。

19、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20、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二、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1、(注释)⑴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2、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3、多数主张“主忠信”和“无友不如己者”是相照应的关系,即:亲近忠信之人,远离不如自己的人。

4、每人有ta自己的志向。以自己的志向去揣度别人,以为别人也会像自己一样患得患失、戚戚悲悲,岂不可笑!

5、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6、君子当表里如一。脱离内心真实想法的花言巧语,不是君子气度。

7、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8、有人认为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把侄女嫁给南宫,是对公冶长和南宫有优劣、高下之分,认为公冶长人品高洁,但南宫更适合做丈夫。也有人认为不应该这样比较,否则孔子学说就成了一种庸俗的人生哲学。我暂且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公冶长和南宫都是坚守内心的道,依道而行;虽然性情不同,但是都具有高贵的人格。

9、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0、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1、思考:开始改变自己中,为了自己的未来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小孩学坏很容易的,大人有一点什么不好,马上就学会。

12、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4、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5、其实啊,交到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就是打开了一个通向新世界的窗口。打个比方,假如天上的飞鸟和水里的鱼儿交上了朋友,那么,天空对于鱼儿来说就多了一层意义。尽管鱼儿此生不太可能飞上天,但是天空是它朋友生活的地方啊,因此鱼儿也在某种意义上分享了天空——想想,这是不是有些奇妙?其实,交朋友就是这样的:彼此分享世界,在分享世界的过程中,彼此的世界变大了,彼此心灵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16、有句话叫“贫穷不仅是个人财务的减少,乃是个人贪念的增加。”还有的人把贫富当作得仁、行仁的前提条件。甚至讽刺别人“他是因为穷,所以反而才成就了他”或者“他是因为有钱才能行善”。仁者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无论约、乐,皆可安处,也就是安贫乐道。

17、此句为何讲“义之与比”而非“仁之与比”?

18、(译文2)孔子在办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没吃饱过。

19、与“无友不如己者”互参。

20、乱,乐曲之终,合奏部分。

三、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1、思考:是的,有时候,不是方法不行。而是坚持的时间还不够长。如果坚持很长的时间还没有效果,那就是方法不对或者方向错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没有真正的用心。

2、为政虽然要法令严明、令行禁止,但是在制度的框架内,解释制度和执行制度的当权者要以宽和为本。其道理何在?

3、读此则,实有自惭形秽之感。仁者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资质,或者说我们都具有成仁的资质,但是大多数人的性情为物欲所遮蔽,在污秽之中一点点消耗了自己的仁心。

4、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阳明先生讲,不志于道而游于艺,就像“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想起上学时去海龙电子城攒电脑,转了一圈后发现钱不够,就买了一个高级的键鼠套装回来。今人以“多能”为智为贤为追求,正如没造宅子就先挂个门面,没买主机光买套键鼠,岂不谬哉!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7、《注疏》: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行者,行之盛也。孔子以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8、反过来讲意思也是相同的。不惑(不被迷惑、不被蛊惑)方可称为知,不忧(广大、达观)方可称为仁,不惧(见义勇为)方可称为勇。

9、义就是大利,或者叫根本利益。卿大夫管理国家事务,着眼大处,要时刻以义为重。而老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所以以利安民。这是对两个阶层的不同要求,也是统治稳定的需要。但是实践中往往搞反了,号召老百姓讲奉献、讲博爱,相反官员倒是患得患失,搞势力平衡,先把自己的利搞得大大的、足足的。所谓官场文化,就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10、正所谓“兴致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浓重的兴致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索和研究,而不是被动守候接纳知识灌输。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理解并应用这一条名贵的教学经验是极其首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呢?我想,必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风趣的教学情境;联系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激励学生获得的细小前进,加强学习的信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本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等等。如此,当学生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时,就会发生猛烈的求知愿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

11、古之学者为己为道,他人不知,何怒之有?

12、10食不语,寝不言。

13、一种理解是“鲁国有君子,所以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能够识别子贱是个君子。要是在别的国家。子贱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另一种理解是“鲁国有君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子贱才能成长为一个君子”。

14、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5、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6、“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无闻”,一解为没有什么名望,一解为没有闻道。夫子做学问的黄金时光,主要是36岁至50岁这一段。

18、(注释)⑴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19、甚至庸俗的处世哲学,出于明哲保身的功利目的,也会要求我们节制自己,不说伤害他人的话、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但孔子是从仁的角度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两者有根本不同。

20、第三种理解是把君理解为贤君。其余与第二种类似。只要有礼制在,君王的好坏都是不重要的。这是一种法治而非人治思想。“夷狄虽有贤君,而纪纲不立,不如诸夏无贤君而守先王之遗法也。”

四、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大学生

1、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2、有人认为第二个“得之”应改为“去之”,才能讲得通。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古语。也有人说这是记录孔子平时的做法。

5、范氏:“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

6、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7、人必须有弘大的志向、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决心。没有这些东西,人生的方向将飘忽不定,所付出的努力也将成为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最终怀着强烈的空洞感离开这个世界。有的人不注重设定高远的目标,这是从一开头就把自己矮化了。

8、钱穆:“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道在人身,不学于古人,不见此道之远有所自。不学于今人,不见此道之实有所在。不学于道途之人,则不见此道之大而无所不包。”

9、至于有些书把这句话解读为“学习知识后要经常复习”,也不能说全错,只是把孔子看矮了。再说,复习点课本知识有什么好快乐的呢!

10、感悟: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的话,把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讲透了。对于这样高营养的书,我们要细细品味,不要放过一句话、一个词。纵然对于有些句子,后人有不同理解,但是不管哪种理解,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追求“立法原意”,只追求对自己有无启发。

11、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13、另一种说法是:我欲无加诸人是可以做到的,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非尔所及”)。儒家重在反求诸己、尽其在我,

14、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5、从政需要的品格是果断、明达、才艺等等,这跟仁啊孝啊等自我修养所需要的品格不同。

16、本句隐含对庸俗处世哲学的批评。同时也需要反思的是:孝的价值观,是不是要求对长辈和颜悦色(后文还要讲到“色难”的问题)?巧言令色与和颜悦色之间是什么关系?

17、此则中的“恶”,一种说法是善恶之恶,意即虽恶但已改,就不再怨恨。另一种说法是交恶、夙怨,意即以前有矛盾,但是现在就事论事,不把积怨放在心上。

18、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9、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兴致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1、从一个人“以何为耻”可以看出他的境界。

2、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我们经常“礼乐”并用,实际上二者功能不同。礼主“离”,讲究秩序、距离感;乐主“和”,讲究协调、配合。礼是为了节制,乐是为了融通,有点“严管”和“厚爱”的意思。

4、诗主真,重己,是内在情感的迸发;礼主善,重人,是外在行为的规矩;乐主美,重和,是内外、人己的统一。

5、圣人之徳,令人感佩。想到我的一位领导,不管走到什么位置,仍能把下属、年轻人当作同事、朋友,说话、办事考虑他人的感受。

6、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互参。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8、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9、心为形役,身为物役,不得自由,何以论道?

10、一种观点认为,这段话是论孝的,不是论观人的,所以“其”应当指“父”。

11、这是颜回死后,夫子的惋惜之言。其时夫子已在70岁以上。

12、中国人崇尚平衡,讲分寸。

13、(注释)⑴游于艺——《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以阐明这里的“游于艺”。

14、第三种理解是“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灾祸就可以消解了。”

15、“是礼也”,一种解读是“这就是礼啊”,意思是“每事问”这种行为就是礼。“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另一种解读是“难道这就是礼吗?”也就是反问:你们觉得太庙合乎礼吗?

16、“主”的意思,是“亲近”。

17、“武”有征伐之义,以臣伐君,所以夫子说“未尽善”。

18、据此,有人讲本句解为无为而治。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解法,斥之为以老子解孔子。

19、如果父之道正确,则不是三年,而是终身都要践行;如果父之道错误(例如偷窃),孝道也要求跟着偷窃三年吗?

20、(译文1)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六、论语读书笔记

1、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够,即使身居高位,或者是行业专家、业界领袖,也是德不配位,不能称为儒家意义上的人。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4、12席不正,不坐。

5、(理解)如果你能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那么你就达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状态将令你在当下和未来都受益无穷。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7、(我注)不管孔子把自己比作“老彭”还有老子与彭祖这句,孔子修订古代典籍《六经》,用在这方面可以理解为:就是修订古代典籍时,按照原样忠实地记录并整理,不创作,不发挥,不有意无意添加自己的意见,相信并喜欢古人的文化与思想。这是他治学的准则。

8、孔子在《论语》里给出了一个方法,他总结了交朋友的一个原则:“三益三损。”

9、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10、用一句歌词来形容颜回的感受,就是“这么近那么远”。感觉很近,不过日常琐细,却又难以触及、难以实现。这就是孔子的魅力所在。

1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12、这句中的主语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得道之人。“不知”的内容是圣贤之道。

13、史,宗庙之祝史,及在官府掌文书者。

14、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5、惰,一解为语者惰,一解为听者惰。

16、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7、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可以有三种理解:(1)一生中的时。古人六岁学识字,七八岁学礼节,十岁学书写计算,十三岁学歌诗舞蹈。(2)一年中的时。春、夏季学诗、乐,因为春夏是阳,阳体轻清,诗、乐是声,声亦轻清。秋、冬季学书、礼,因为秋、冬是阴,阴体重浊,书、礼是事,事亦重浊。(3)一天中的时。“晨昏忧乐每相亲”是也。

1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0、儒家的特征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会逃避现实、逃避问题。孔子讲“乘桴浮于海”,是一种感慨,是对现实的不满,并不是他就要真正这样去做,事实上他也没有这样做。

1、(我注)这两节应该是说孔子参加丧礼,因同情失亲的哀痛而不会大吃二喝,因真心哭过,回去就不再唱歌欢喜了,记录孔子具有同情心,同理心,表明他仁爱与悲悯的情怀。

2、“谋”是主动谋求。不是说不思考,而是说不谋求。

以上“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122句)”由伤心句子网小编整理发布,更多优质伤心句子网,尽在伤心句子网(juzizhaichao.com)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