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桐城派散文
1、李文贞以直抚入相,公问自入国朝以科目跻兹位者凡几,文贞屈指得五十余人,公曰,甫六十年而已,得五十余人,其不足重明矣,愿公更求其可重者。时魏公廷珍在坐,退而曰,斯人吾未前见,无怪人多不乐闻其言也。
2、按《旧唐书·田承嗣传(附绪子季安)》云:“季安性忍酷,无所畏惧。有进士丘绛者,尝为田绪从事,及季安为帅,绛与同职侯臧不协,相持争权。季安怒,斥绛为下县尉,使人召还,先掘坎于路左,既至坎所,活排而瘗之,其凶暴如此。”魏帅田氏之凶暴残忍,即便不依史书查鉴,小说中三番五次派人刺杀许督刘氏的情节也足可证明。而刘氏为人“豁达大度”、“无畏色”、“能神算”,对待隐娘能“厚礼之”、“如约”,面对朝廷则“入觐”,可见是忠信智勇俱全之人,与田氏境界天差地迥,隐娘逃离“忍酷”的魏帅,说明她没有因老尼的规训而自泯心中“隐”的情愫,这也是聂隐娘故事不同于以往剑侠传奇的特质和深刻之处。
3、不傍桐城门户、具有明代小品文风采的是袁枚、郑燮和沈复等。
4、求仙之术的最高级莫过于长生不死,就在吴刚辛苦伐树不遂、永无竟时之际,他的生命也进入“死循环”的“无终端”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刚已经完成了修仙,真正做到了长生不死:日居月诸、春温秋肃,他的生命随着月亮的圆缺盈昃一同消磨或曰延展。我们甚至已经不再期待吴刚砍倒桂花树的那一天那一刻。
5、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均为安徽省桐城人。桐城派是清代文学流派中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是文学史所罕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索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众多桐城派人物中,当属方苞、刘大槲、姚鼐成就最大,被尊为“桐城三祖”。
6、虽然迭经废兴,但终于在新时代的桐城人手中还其格局严整、古朴典雅的原貌。或许是文庙的兴盛,促成了桐城的尚文重教。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桐城“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正因为有这样浓厚的读书传统,明清时代桐城考中进士者240人,举人者640人,以此步入仕途者786人。
7、老板两手递给我:“清朝的进士,你们安徽怀宁人。在台湾做知府喔,不得了的!”
8、桐城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续时间之长,作家人数之多,流衍区域之广,影响熏染之深,实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木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9、钱锺书之淹贯西中,最集中地体现在《谈艺录》与《管锥编》二书间,其于集部注目最多,札记虽显得饾饤琐屑,却颇有运用文学理论的意识,学者陆扬称其论述方式“实西学流毒”,非无道理;至于陈寅恪,前不久过世的刘浦江教授曾引王季思评曰:“考核精严,论证周密,而不免有些繁琐;识解超卓,迥异时流,而不免偏于保守;缅怀身世,感情深沉,而不免流于感伤。”是论可谓恰切。与钱锺书相比,陈寅恪“史”气十足,考订笺证往往流于琐屑,未免沾染汉学细碎之弊。同为20世纪的史学大师,钱穆就对陈寅恪有过微词,他在给余英时的信中认为陈为文大不如王国维:“临深为高,故作摇曳,此大非论学文字所宜。”至于弟子余英时对陈的偏爱,作为老师的钱穆也是很不以为然的。
10、癸丑擢内阁学士,以足疾辞。诏许免趋直,仍专司书局,有大议即家上之。寻教习庶吉士,充一统志总裁,命校订春秋日讲。
11、隐娘这位专事磨镜的丈夫,极有可能是她的秘密助手。在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中,记述有一个磨镜人为道士修补断剑的故事:“有人挈布囊入云锦山仙居观,周行廊庑之下,瞻礼功德,云‘解磨镜钉铰’。门人令其缀焊小铜锁子,师见之问曰:‘我有折剑,焊缀得乎?’此人请剑看之,云:‘可矣。’”隐娘是以剑刺人的剑侠,剑对于她来说是至为紧要和宝贵的器具,一旦折损,后果不堪设想,甚至性命有虞。因此,当她一见到磨镜少年时,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这实是为自己的工作找寻和确定保障,“但能淬镜,馀无他能”的专业人士或许对隐娘来说更有用处。
12、1938年以后,王用宾的诗几乎每首都有忧时感世的字句,情感亦往往秾烈特甚,每逢元日、中元、中秋、重阳等重要的传统节日,王用宾以诗抒怀时候,都或多或少涉论时艰,如“渡江怕说中原事,击楫欲歌出塞行”,“百年人死秋还祭,一战国殇魂尚游”,“客里中秋草草过,音尘久断尚干戈”,“汉水玄黄馀战血,珠江幽咽滚愁波”,“移山使欲填瀛海,驱日翻思倒鲁戈”,“年光如逝河山改,两京三镇都安在,哀鸿遍野日嗷嗷,大陆半边沉入海”,等等,读来移人心目于彼时世局,不能不为之哀泣。
13、刘大槐,是桐城派的中坚人物,他强调了散文应该具备的情感和气势。提出了“神气、音节”说。
14、创新社会服务,支持地方经济文化事业
15、刚刚已经提到,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而其中,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的《狱中杂记》十分有名,写得也十分动人。《狱中杂记》写了方苞自己在狱中时的种种见闻。那时,牢狱中流行瘟疫,死了不少犯人,而且狱中的酷吏也十分残暴。方苞写了《狱中杂记》揭示了清代牢狱中的参保体系。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十分著名,这篇文章是写姚鼐自己踏着雪登上泰山,观赏日出的一篇散文。其间有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可以参见姚鼐的行文风格。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写景十分出色,还订正了前人写泰山时的一些错误,可以说是记录泰山的文章中的一篇佳作。
16、"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桐城派散文被批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这是因为当时胡适、陈独秀等大批新文化人士为倡导白话文,打倒古文与骈文而喊出的口号。
17、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因其早期的重要作家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应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地区),故名。桐城文派理论体系完整,创作特色鲜明,作家众多,作品丰富,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影响深远。
18、刘大櫆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其弟子姚鼐继承方、刘桐城派文论核心思想,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使桐城派古文更为完善。
19、清康雍乾时期,桐城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先后位居宰相,为清朝的固国安邦,促进满汉团结和文化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张英康熙六年中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
20、在《聂隐娘》以前及后来不少传奇中,女侠们的“忍”性,往往都是撰述者着力表现的重点,刺杀、报仇,都是为了让女侠显得非同一般,不仅有类同于男子的勇敢决绝,更有甚于男侠者,以至于出现了杀死自己与仇人所生孩子的贾人妻等小说形象。聂隐娘的出现,似乎为寻找“侠”与“儒”、“忍”与“隐”等二元价值与平衡者指出了一条路径,这究竟是“古意”的衰微还是“古意”的回归,答案恐怕是见仁见智吧。
二、桐城派散文理论
1、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目光如炬,怒目:“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2、从历史传承和学术争鸣的角度看,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所以,无论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桐城派文化的精华,都是中国文学的灿烂组成部分。
3、专辑:文化古城的现代进程
4、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辞官。
5、欢迎报刊选载!若刊发,请与编者或作者联系。
6、可是,若真能就此安定的话,那便不是王用宾了,“云水空濛共一楼”说得含混不已,但王用宾此际的心境怕也只能如是表达和传递。晚年深为心脏疾病折磨的王用宾每时每刻所感受到的,绝然不会仅是肉体上的苦楚,当面对“兵退残垣燹尚留”的眼前之景,久怀济世立功之心的他真能“心无挂碍”地幽栖么?
7、一是家族文化传承,在数百年间都有着非常稳定的延续。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徽州、江西等文化水准更高地区的移民纷纷落户桐城。经过数代人的耕读传家,通过科举入仕,这些移民逐渐发展成为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诸多望族的联袂共生,为明清时期桐城文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以方苞、刘大槲、姚鼐为代表人物。因这三人均系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发端于清康熙年间,衰微于清末民初,其流行地域之广,几乎遍及全国,在清代文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桐城派之所以能成为纵贯清代文坛的蔚蔚大派,是因为它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正好与清朝统治者尊崇程朱理学的国策相适应。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有所贡献。
9、桐城派先驱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10、论点鲜明,逻辑性强,辞句精练;写景传神,抓住特征,细节盎然,寄世感叹;传状之文,刻画生动辞;纪叙扼要,流畅时晰。平易清新,是整体流派特点。
11、汉代《列仙传》中有负局先生故事,讲述一个不知来头的“负局先生”常在吴市中帮人磨镜,磨一面镜子收取一文钱,负局先生在磨镜的同时不断询问他的客户有无疾病,遇到有病痛的就拿出紫色药丸送给他们服用,无有不痊愈者。而且,镜作为一种看似平常的日常用具,实有悠远的神异传统,也是道教重要的法器之一。在道教众多与天地神人交流的器物中,印、剑、镜最常用也最具威力:印能策动百神,剑能刺杀妖邪,镜能照鉴灵怪。隋唐之际的王度,就写过一篇传奇《古镜记》,专述古镜的神异奇迹。因此,小说中磨镜少年的身上也自然而然地带有某种隐秘的意味。
12、投稿邮箱:3252281753@qq.com
13、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听到江上传来一阵悠邈的笛声,三人静静听了很久,颇通音律的郭、古二人对东坡说道,吹笛之人必非俗工。东坡遣人循声觅迹,找到了吹笛者,乃是进士李委。李委倾慕东坡已久,知道当日是东坡生辰,因此特地创制新曲,命名《鹤南飞》,独奏江畔以为祝祷。
14、自清乾隆中叶至今,对桐城派的评论从未间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该派为“桐城谬种”,此后功过是非再也无人斗胆问津。解放后,虽有少量持论公允的研究文章散见于报刊,然终难形成气候,而“文革”中自是在劫难逃。直至1985年11月上旬,海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桐城参加首次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才从文论、史学、哲学、美学、文章等多方面给予了桐城派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至今日,在各级党政领导亲切关注,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7月日在桐城派故乡--桐城,“桐城派研究会”应运诞生了!我们深信,桐城派研究这块园地,经过辛勤耕耘,必将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15、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16、遇父母兄弟忌日必废食,得任子恩授兄子道永,诫子侄每遭期功丧必准古礼宿外寝。
17、金坛王编修澍闲入狱视公,至则解衣般礴咨经咨史,旁若无人。同繋者或讽曰,君纵忘此地为圜土,身负死刑,奈旁观姗笑何。爰书上同缤者皆恟惧,公阅礼经自若,或厌之,投其书于地曰,命在须臾矣。公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18、归有光并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19、清初三家,虽说在唐宋载道之文的传统上又有所发展,但侯、魏的文章,仍有明人使才好奇的余习;汪琬虽说比较雅正,但除了重复前人的主张,根本没有新的理论。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和思想控制的深化,为了满足这一“盛世”的需要,由方苞提出的程朱理学为内核,以《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及唐宋八家古文为正统,以服务于当代政治为目的,在文章体格和做法上又有细致讲求的、系统化的古文理论,并以具体的作品与之配合。因为方苞和接续该理论主张的刘大槲、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之为“桐城派”。在姚鼐的带领和努力下,“桐城派”很快便成为了全国影响最广泛的宗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
20、一百年后的今日,想象当年的东坡,回顾以往的“寿苏”,我们似乎并无陌生之感,历史的细节和艺文的情性,无不可感可见,亦可推敲。前度小集之时,友人大谿谈到民国以来的“寿苏会”,亟愿赓绍,座中二三子尽觉契意。大谿不但有一颗文心,也有行动力,岁末嘉平,正是欢会感怀、理旧祈新的时节,在他的悉心安排下,丙申的“寿苏”,至少体现了我们这为数不多几人的“共同意志”,又以他所倡导的方式呈现。不敢说如何地去解读东坡经历的“苦雨终风”,唯期尝试体会前人的文化坚守。
三、桐城派散文家及其作品
1、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影响深远,可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2、辛卯冬,南山集祸作。南山集者,同邑编修戴名世着集,序列公名。都御史赵申乔疏劾南山集孓遗录有大逆语,部拟南山极刑。公牵连被逮下刑部狱,长缤以待命。公在狱着礼记析疑及丧礼或问。
3、丁巳迁礼部右侍郎,仍以足疾辞。诏免随班趋走,许数日一赴部平决大事。公虽不常入部而时奉独对。一切大除授,大政事,往往咨公,多所密陈,在廷颇侧目公矣。
4、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新校区整体设计以灰白为基调,端庄沉稳,尊贵大气,既体现师范教育的气韵,又彰显桐城人文的特质。桐城派与桐城文化在桐城师专校园里有形可塑、有神可见、有事可为、有人可表。形成了具有高职高专院校共性又独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特色校园文化。
5、在受乐感文化影响的传统语境中,“受罚”逐渐与“修炼”的内涵合同为悲剧的崇高感荡然无存,因此不仅有了被压在山下五百年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美猴王,更有武林世界的“第一高手”少林扫地僧。
6、归有光并不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7、聂隐娘是唐代传奇中著名的剑侠,她的身份之奇、行踪之奇,是引发人们兴趣的两个重要诱点。因此,历来人们理解聂隐娘名字中的“隐”,认为是隐藏之隐、隐居之隐、隐逸之隐:从隐娘十岁那年离奇失踪,十五岁时又毫无征兆地返回,仍“遇夜即失踪,及明而返”,到所学剑术可将兵器隐藏脑后,又能以药化尸成水,再到对付空空儿时化为蠛蠓,潜藏入刘督体内听伺,最后“沉醉而去”,无复有人见之——一个见首不见尾、功法非凡的隐士形象跃然纸间。
8、桐城派散文,即桐城一派的散文。
9、公念受三朝恩厚,起罪废,洊列卿贰,当以国士报。乃疏陈田文镜所定地丁四月完半之害,请复旧制;又言岁饥当令有司得擅发仓粟平糶勿拘存七糶三常制;又言河以南祥符等五十州县共征米十三万六千七百担有奇,康熙初改令折银,自田文镜改征本色,既远水次,兼迫漕期,运价且十倍,民困不支,请仍旧折征,于卫辉水次,官为采买。三疏俱下部议行。
10、姚鼐在继承方苞、刘大櫆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相互为用,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被世人称为古文读本的经典著作。“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11、有趣的是,在汪荣祖新著《槐聚心史———钱锺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中,也有几段记述了钱与陈的关系和钱对陈的评价。汪荣祖以为陈寅恪“以诗证史,介于文史之间”,钱锺书则称其“混文于史,实有违文学意趣处,其读《会真记》以自传考论之,尤违文学基本理论所谓fictionality。”这段说辞甚可玩味,也能一窥钱陈治学理路的区隔。在汪荣祖看来,二人学问之别,实渊源自生活环境、精神心理之别,而“生活环境”、“精神心理”之特殊性,也是《槐聚心史》写钱锺书所欲处处表现的关键。
12、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13、游太学,李文贞公(光地)见公文,叹曰,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矣。时公卿争相汲引,公非先焉不往。
14、见到这37个人马上报警!河北1地公安局最新通告!
15、弹丸小城,桐城何以一枝独秀?
16、请日后籍隶江浙江西湖广福建者,仍课以诗赋,余专治本经义疏及通鉴纲目所载政事之体要,散馆时试以所专课各二篇,其兼通者亦许自着所长而不相强。庶东南之士益留心于经济之实用,而河北五路及遐方之士亦不至困于声律之未谙。
17、居家,客至必令子弟奉茶侍左右,或宴会则行酒献肴,示长幼之节。母夫人尤严正,尝遘疾,天子赐医,医曰,法当视面按脉,乃复命。母曰,我虽老,妇人也,可使医者面乎。公曰,君命也,母闭目命搴帏,颜变者久之,既而曰,圣恩良厚,继自今勿使吾疾更上闻矣。公于辞受取与无所茍。
18、宗伯公讳苞,字灵臯,号望溪,南董公仲子也。生四岁,父口授诸经。尝早起以鸡声隔雾命对,即应曰,龙气成云。偶窃效为诗,父恐耗有用之心力,止之,遂绝意不复作。
19、民国以后,王用宾直接参与筹划或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国民党山西省支部及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历任地方和中央政府要职。1937年,王用宾在贵州视察时,获悉自己司法行政部部长之职已被卸任,改迁它职。对此情况,王用宾似未上心,开始出人意料地以“半隐”自居,在陪都重庆过起诗酒酬答、结社唱和的悠闲风雅生活。今所见《半隐园诗草》,便是王用宾彼时所作之结集。
20、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桐城桂林方氏中六房十六世祖,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合称桐城派三祖。
四、桐城派散文
1、桐城派千余人的创作队伍,其散文作品可谓汗牛充栋。2000余种作品既体现了桐城派文论的共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清代以降,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本籍作家文集450余卷,非桐城籍桐城派作家著作,更是不胜数计。不少名篇佳构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等,一直选作大中学校文科教材。而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2、月中吴刚、西西弗斯与少林扫地僧
3、是方苞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方苞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4、安徽布政使李公学裕未受篆屏驺从造门,学使尹公会一徒步操几杖造门,皆执弟子礼。公畏人疑诧,乃扫墓繁昌避之。
5、方苞首标“义法”,作为文章纲领。如方苞的《狱中杂记》记事。
6、桐城派历时长久,作家众多,故各家文风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流派,还是有其共同特点的。这些特点可由桐城三祖一一方、刘、姚的理论与创作中去探寻。
7、按《聂隐娘》文本所述,其名并非拜师、嫁人后所得,更不是民间、江湖上和“后世”赠送的称号,而是得自父母,寄托的应为一种主流的价值倾向和美好期望,所以,隐娘之“隐”,是恻隐之隐,而非隐藏之隐。《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隐,是仁人的品质,是为儒家所称道的,聂隐娘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在“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代,极似周秦之间的历史状态,乱世之中如何选择、如何面对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隐娘的“隐”,正代表了作者对古典精神的一种期待和向往。
8、我又仔细瞧了瞧,是旧裱工,问得价格后对老板说:“那能让给我吗?”老板又笑了:“就是要让你带他回家乡!”
9、所著有周官辨、周官集注、周官析疑、春秋通论、春秋直解、礼记析疑、丧礼或问、仪礼析疑、春秋比事目录、左传义法举要、删定管子荀子、史记注补正、诗义补正、离骚正义、删定通志、唐宋元经解及望溪文集行于世。
10、东坡细细端详来人,“青巾紫裘”,腰别一笛,因复请其快作数弄,竟“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座中数人逸情遄飞,举觞频频,东坡应请乘兴口占一绝:
11、一百年前,由鲁迅发起并任总编的《越铎日报》在增刊上分三期登出越缦老人李慈铭的三首寿苏诗,根据这三首诗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李慈铭及其朋友圈——以樊增祥、缪荃孙、许景澄、黄绍箕等为中心的诗人群体,正在将“寿苏”这个有意思也有意义的形式推广开来,使其成为诗坛举办雅集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罗振玉、王国维东渡,也于彼地和日本名士长尾雨山、内藤湖南等数度举行寿苏雅集,所作诗文今仍可见,足见二十世纪东坡在东亚文化圈犹有深远影响。
12、桐城派与桐城文化是中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为指导而形成的事功、忠孝、民本、礼让、竞进、勤俭、义勇等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桐城子民,也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成为激励桐城人民和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创新创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桐城派故乡,百余年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桐城文化营养,学校把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和传承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
13、姚鼐是桐城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他是刘大櫆的学生。他主张,要在内容合理,材料确切,文词精美,三个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在学习方法上注重: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八个方面。
14、人文桐城丨看点丨乡土桐城丨看桐城
15、从“名城”桐城走出来的“院士”们
16、磨镜是一个暧昧的词汇,也充满禅机,禅宗灯录有“磨砖作镜”的公案,是迷悟和破执的辩证。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磨镜不仅仅如我们常想到的那样是提供有关性的暗示,也同时链接和代表着“市井”与“方外”、“无用”与“大用”两极。
17、隐娘在故事中弃魏帅而投许督,以往常被人视作“背叛”,其实这里存在着一种义利之辨。当然,“魏帅稍知其异,以金帛署为左右吏”,是对隐娘的肯定与看重,但私情以外,隐娘归顺刘氏则是历史价值的选择、是新权力向旧道德的屈服、是弃“忍”投“仁”的象征。
18、老尼的“教诲”显然是“忍者”或曰“忍人”的态度,她所归属的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完成刺杀的任务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因此普通人、正常人的情感反而成为他们达到目的的障碍。老尼对隐娘的训练,不仅在剑法和方术层面,也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以忍心替代她本来的隐心。日本东密所谓的“忍者”,也要在技法(忍术)修炼之前改造自己的情感,使自己成为一个忍人,将不忍之心消除,他们还借鉴中国道教咒法编述出用以密祝之辞“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第一个“临”(りん)字即表示临事要不动不惑,坚忍意志不可抛废,像聂隐娘那样见到刺杀对象与小孩在一起玩耍即起不忍之心的状况,正是“忍者”们所要极力避免的。
19、刘大櫆提出了“神气”说,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20、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五、
1、安徽人与宝岛有缘,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就是合肥人;两个甲子以前,与将台湾割让日本一事至为密切的李鸿章李中堂,偏巧也是合肥人。我知道,确也曾有一位叫王用宾的官员被道光帝任命为台湾知府,但他却并未渡海登岛,史载其于赴任之前便被令与江西吉安知府裕铎互调。因此,裕铎成为了台湾省名义上第九十七位、事实上第九十六位知府。
以上“桐城派散文(桐城派散文理论81句)”由伤心句子网小编整理发布,更多优质伤心句子网,尽在伤心句子网(juzizhaichao.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