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应台目送
1、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2、“他的嘴不能言语,他的眼睛不能传神,他的手不能动弹,他的心跳愈来愈微弱,他已经失去了所有能够和你们感应的密码,但是你天打雷劈地肯定:他心中不舍,他心中留恋,他想触摸、想拥抱、想流泪、想爱······”——《注视》
3、作者写父亲时,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母亲已认不得自己;写孩子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人生走在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每个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谁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地位,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寂寞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4、目送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情感通过眼光来投射.投射一定要有一个标的物,可以是孩子,父母亲或者朋友.华安等车时,华安就是龙应台目送的标的物,但是华安并不懂得这种目送之情,这种投射就变成了单方面的.邮筒是储存思念的,如果没有运输,思念也就无法传递,就好像龙应台的目送之情,是被孤立的,暂时没有被理解的.就像空荡荡的街道直立着的邮筒,有深情,但还没有被收信人领悟到.传递的路线上有障碍物,就好像是我们的隔阂,我们的代沟,或者我们互相的不理解.
5、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7、从写作艺术上,《目送》是典型的重复递进的细节的叠加,有的称为“重复”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就是指主题展开(材料生成、结构生成、起草行文)的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文章材料、结构单元、段落、语段、句子、词汇)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语、行文,以增强(渲染)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说明性程度。我们读〈目送〉的震撼来自这一次次儿子和父亲的背影的叠加,就如一次筑坝,抬高我们情感的蓄积,最后溃坝,让我们感情泄洪。
8、作者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而作为女儿的她,追忆自己成长岁月中,与父亲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的炉门前,深深地凝望,希望自己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让我们也为之动情。
9、82岁法官直播暖哭几亿人:哪一瞬间,一句话改变你的命运
10、那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连接着生命中的起点与终点。如果说背影是生命里的点,目送则是连接点的长长的线,一点一线串成了无限延伸的人生,串成了生命的起止轮回。而我们面对这种别离和背影,能做的,便是任它自然流淌,“不必追”。因为,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
1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2、(60):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时光。《目送》
13、龙应台背影里有的是落寞,是成长的留痕,也是岁月的无情,写她的儿子与自己同路去学校,但高瘦青年却始终与母亲形同陌路。写老父的弃世,这是生死的陌路,她是儿子的母亲,是父亲的女儿,她的血液的上游是父亲,下游是儿子,儿子背影后的落寞和父亲弃市后留下的虚空,都结穴在这样揪心的文字里,且这文字在篇中重复两次:“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4、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15、平静下面有激流,委婉下面有哀痛。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落泪不可谓忠,读《陈情表》不落泪不可谓孝,而今读龙应台的至情的文字,真让人感到她低眉的温婉转身是多么的完美。
16、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17、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18、出自龙应台的《目送》。《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19、美文美图|二十四孝图,珍贵保存
20、赏析:龙应台送自己的儿子华安,作为一个母亲,她有的只不过是不舍和眷恋。儿子从未远离自己,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强烈的不舍。
二、龙应台目送原文
1、目送主要内容是:《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
2、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3、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
4、目送儿子,表达了对儿子的不舍和看到儿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难过。目送父亲表达了对父亲去世的痛苦和遗憾
5、龙实属大幸,遇到诸多挚友,终其一生。反观自身,当我的年岁增长,心智成熟。朋友却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以前不屑一顾,觉得朋友就该一起吃喝,一同玩乐。不然何来畅快,哪能共话。
6、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7、第六次:父亲火葬,龙应台目送父亲最后离去的那一刻.
8、第三次:龙应台看着窗外等公车的儿子华安,目送他上车.
9、可这哪有那么容易啊?!面容、财富、事业、人品、家境、素养,缺哪一样都是以后的导火索。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结婚却是两个家庭的事啊。不被亲人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终会坍塌。茫茫人海,想觅得一人白首,实属不易。
10、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11、世界经常颠倒,古人就说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然后就“无语独上西楼”。所以,步入中年,我就越发懂得龙应台为什么写“目送”会从孩子写起。人都会故去,但生活总是要继续,是这样吧?
12、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渐行渐远》里,作者曾说:“安安会爬时,妈妈一离开你的视线,你就会哭。”为什么会哭呢?是因为当时在安安的认知里只有妈妈。后来的安安长了,他第一次对妈妈说:“我可不可以自己去游戏场?”那时的妈妈内心既慌张,又慌张,担心孩子被骗被绑架被马蜂叮,心情五味杂陈。可她也必须接受,因为那是孩子必须的成长。可她依然还是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1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14、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15、《目送》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16、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
17、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18、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9、(修身)书法,可以改变一个人
20、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三、龙应台目送经典句子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3、作者简介:龙应台,被誉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成名的女作家。喜欢旅行、摄影,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有对母亲、孩子、兄弟、朋友等亲情、友情的款款深情。主要作品《野火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散文集。
4、《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5、要读书,更要发声!不论你是想吐槽还是有疑惑,有观点还是想表达见解,都欢迎私信我们畅所欲言,伴读君每周精选精彩问题汇总。
6、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7、“我们没有学过。”——《跌倒》
8、比喻作诗文书画时得心应手,怡然自得。典出三国魏.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指一面看天上的飞鸿,一面挥手弹琴,手眼并用,挥洒自如。明.张煌言《闲居》诗:“挥手归鸿望已乖,风尘依旧两芒鞋。”
9、这个时候我很想问,在一次次的目送时,龙应台哪一次不是怀着复杂的心情?不管是在大学报到的第一天,不管是在医院的自动玻璃门前,还是在火葬场的炉门前……这种缘分,是牵挂?是回忆?还是“生”的意义?这时,“不必追”的深深的落魄,真正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
10、一个晚上三个多小时的观赏、交流、对话,气氛一直很活跃,享受着精神的套餐,正如当场听众中有一个提问听众这样评价今晚的盛会说:今天,在广州,我们在中山大学因为能够当面聆听龙应台的演讲、交流与对话,成为了广州最幸运的一小撮。而我,也就是这最幸运的一小撮中的一分子。演讲会结束的时候,外面的雨也停了,竟然微微露出点点的星光。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或许是一种预兆,那也许就是中国的希望之光吧。
11、爱情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人能为你作答,只有自己去体会。或许苦涩,也许甜蜜;或许热烈,也许平淡;或许刻骨,也许淡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义,也有自己不一样的憧憬。但最终,这都会回归于一个字:家。
12、这个社会的准则就是,自己犯的错,做的事,受的伤,请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慢慢疗,好好舔。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拥抱,请自己孤独的前行,因为所有人都将在孤独中徘徊,在孤独中寻找,在孤独中死去。
13、一个社会只追求“精英”的人生,寻找成功的典范,期许富有的生活。那就像一个幻境,一个美梦,沉醉其中,但却不切实际,甚至扭曲灵魂。最近的电信诈骗徐玉玉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要知道,徐玉玉是在报完警后回家的过程中猝死的,为什么恰巧是在回家的路途中。因为,她大概想到了可能即将面临的狂风暴雨。
14、第四次:龙应台的父亲送她上班,龙应台目送父亲的离开.
15、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
16、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18、当你老了,一生最后悔什么?
19、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
20、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
四、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1、我终于明白,有一天,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暴风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能一个人。
2、她曾在议会的中心,在充满硝烟戾气、唇枪舌剑的地方。躲过语言的锤击,偷偷看着经文美丽的字:
3、可直到某天,不知是遗失还是偷窃,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了。不敢和爸妈说,就怕被骂。想着问那群朋友借些先度几日再说吧。遂群里知乎了一声,不料一点反应都没有。想着这群犊子之前恨不得24小时泡在网上,怎么现在都一个个跟死人一样。接着一个个发短信、打电话,没能借得一分一毫。不是刚刚在某宝剁手,就是前日已借他人。言语诚恳,态度恭敬。还要硬借,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只得作罢。
4、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5、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
6、面对民族历史上的大灾大难,我们现在的人能够做点什么呢?就是避免民族的悲剧重演。那么尽快将历史真相告知下一代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她说:“不管我们处在哪一个集体的‘机器’里,身为个人,都要保持一种清醒,要思索并且追究那个集体究竟在往哪个方向走去,而那个方向,真的是你愿意走的吗?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那么我们得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螺丝钉吧。”
7、《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8、编辑|安般兰若(ID:anbanlr)
9、钱财不是那最后一根稻草,无端的指责和谩骂才是,这些绝不是一个即将踏入高等学府的学子所能承受的。它终将徐玉玉摧垮。可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她想到的不应该是安慰和理解,不是宽容与和善,而感受到的却是这些恶意。我想,这大概就是这个社会日渐造成的感知吧。
10、次日清晨,母亲一早到我房间,说了句:爷爷凌晨走了,你去看最后一眼吧。
11、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12、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13、文成县实验中学九(6)班朱妍
14、“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15、龙应台先生,我以前经常读她的作品,也只在照片上看到过她,公布出来的照片满脸坚毅,充满铿锵之气。但是,今天看到的龙应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她是那样谦和端庄,说话温柔典雅,不紧不慢,从容淡定,落落大方。往台前一站,充满生机,充满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出生于1952年,今年58岁的龙应台,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至少要年轻十岁以上,女人在丰厚文化内涵的滋润下,其精神气质确实是不太一样的。她今天上身穿一件黑色的休闲服,下身是一条白色的休闲裤,显得格外端庄稳重,同时又充满生机活力。她整个过程都是故事说话,而且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小人物的故事。她从自己的已经故世的老父亲的故事讲起,把我们带进六十多年前的那些岁月。
16、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7、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8、在我们整个成长环境过程中,没有人会教我们怎么面对失败、痛苦、挫折。它不会出现在课本里,在学堂上,在大众传播中。我们所触及的教育,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达到成功,如何受人瞩目,如何万人景仰。从砍樱桃树的华盛顿、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平地起楼的比尔·盖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失败,目的也是绝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头地,卧薪尝胆的勾践,血洗耻辱,不被看好的马云,奋起直追,遥遥领先。
19、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20、目送的中心思想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对生活的感受与体会。
五、龙应台目送原文与阅读理解
1、2010年5月29日晚,广州《南方周末》、《南瓜院线》与中山大学主办的龙应台《目送》纪录片欣赏、观摩与交流会在梁球锯影剧院召开。闻讯赶来的的观众,不仅仅是中山大学的师生,也不仅仅是广州的观众,还有不少是珠三角地区,广西桂林、上海、北京特意赶来的观众。许多人驻足门外,一票难求。书恒早早为我弄到一张票,使我得以冒雨前往。
2、此刻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3、她说:可能没几天了,你要做好准备。
4、第二次:龙应台在机场与华安道别,龙应台目送.
5、“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
6、书中幽默的是对知识的盲点,“不要紧,我到最近才知道,原来前列腺不是长在脖子里。”这种讲别人的无知转化为一种冷幽默的能力值得深究。
7、(此文获2018年温州市初中生读后感一等奖)
8、这篇文章读来不禁让人怅然泪下,然而在感人之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一种理性思考与审视。
9、大意: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10、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11、她只能看着父亲就这样离去,认真的注视着他最后的容貌,因为这是最后一次,这个人,留在这个世界,最后残存的容颜。这是一生的定格,也是无言的告别。这让我又一次地想起了我的爷爷,我那饱受苦难的爷爷。
12、“······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身意,无色生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13、我想,能写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且通透的文字的龙应台,胸怀定是开阔的,因此能够在人生的戏剧中心无旁骛地向前走,从而挥笔泼墨,用文字在灵魂深处铭刻着湛湛日光留下的箴言。可是,想来她也因是一个内心细腻的人,柔和的她好像一位在溪边浣衣的姑娘,有瓦蓝的天,清冷的水,明丽的心,清雅的她又好像一位撑着紫竹为柄的八十四骨油纸伞的女子,脚步悄然,行走在江南雨巷,恍若梦境。她,如烟花一样寂寞,似月光一般皎洁,像花瓣一样柔美。读她的文字,常有“重重如画,曲曲如屏”的感觉,她用笔杆轻轻揭开人生的层层帘幕,从而呈现给人们如此温情,却也现实,却也丰富,却也冷峻的情感世界。
14、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
15、1986年龙应台定居德国,而德国在三百多年前,竟然也是那样的保守落后,他们的统治者把来自当时英国与法国的思想影响,竟然也叫“资产阶级自由化流毒”。英国、法国、美国等任何国家的文明进程,都是无数的人共同打造出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坐等是永远也等不回来的。
16、编稿:文成县南田中学丁茜雅
17、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8、(77):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目送》
19、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目送》是龙应台创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从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20、我说:好,知道了。你明天早点回来,我们和爷爷一起聊聊天。
六、龙应台目送
1、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2、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3、生活“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4、主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对生活的感受与体会。
5、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和内容,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一段时间里,当我被忙碌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6、主题之间交叉串联,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有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
7、时政作为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对于政史是愤慨而热烈的。深处明争暗斗、暗流涌动之中心,看的自然比寻常百姓更透彻,更直观。那些人前打躬作揖,做尽谦逊礼让之态,背后中伤设陷、落井下石、伤口涂盐之举。她看的太多,太多了。
8、书中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9、受伤了,自己包扎。请不要喊疼,因为别人会告诉你,这点小伤至于那么矫情嘛。委屈了,默默承受。哭诉,那别人会告诉你,谁没受过点委屈,受不了别干啊。失败了,找个没人的地方重新开始,不能有一点牢骚。因为一旦发出不满,别人会说,失败怎么了,谁没经历过失败啊,一次失败就哭天喊地,没这点承受力还怎么生活下去啊。
10、这些性价比超高的毛笔,用过的都说好!
11、篆书刘禹锡《陋室铭》长卷欣赏
12、而且,他们常常是作为学生,作为孩子,作为失业的父亲,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骗进来的。这样被骗进来充当战争机器零件的人,战败的国军中尤其多。那些当年被“国军”骗上战场的台湾原住民,一被俘虏,换顶帽子就变成了解放军,回头打国军,五十年之后才回到家乡。作为个人的生命,在战争的庞大的战争机器面前是显得多少渺小无助。日本投降之后的国共内战,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无论败者还是胜者,其实都是反映了民族的劣根性。日本人面对他们走后的中国的自相残杀,他们对自己的南京大屠杀怎能不释然放然?这使我想起龙应台先生的一篇文章《教育要学会与人类的灾难赛跑》,《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是与人类的灾难赛跑的力作。
13、朗诵者简介:高昂(GOON),山西广播电视台资深人士,全民悦读太原悦读会秘书长。其配音或解说的多部作品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14、江西日报|赵永金:深圳书写书法传奇
1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6、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17、“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18、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19、写出好书法,还需好毛笔
20、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与之前出版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相比,“《目送》完全是‘暗夜行山路’的文章,完全是私己的”。
1、一段好的婚姻,对于两人是相对的,那种格局的提升,性情的改善,层次的升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变着彼此。《鲁豫有约》中,有一期对陈凯歌和陈红夫妇的采访。整个过程中,不难发现陈凯歌在思想层面对于陈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你会发现,陈红变的越来越陈凯歌了,很多的遣词造句,很多的语言,一定是先是陈凯歌的,然后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彼此之间的那种耳濡目染,你会不知不觉的会说对方的话,会用对方的语言。这种改变只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才能体现。我想,当年陈红没有遇见陈凯歌的话,那她定不会变的如此通识豁达、字字珠玑。
2、《目送》是龙应台的一本书,而纪录片《目送》就是根据这本书重新用画面演绎出来的。书中提到的那些具体的人与事,在纪录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尽管,龙应台先生说,纪录片有时是难以完全把文字里的那些内容充分展现的。整整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一会把我们带进台湾,一会把我们带进大陆,一会把我们带进六十多年前,一会把我们带回现在。全都是一个个个体的小人物的真实故事。龙应台的《目送》就是要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叙述那些微小人物的命运与痛苦。她说从来的故事都是由胜利者讲的,现在也要讲一讲那些失败者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失败的小人物的故事。
3、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4、“可是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寒色》
5、歌曲:你给我的爱最多歌手:张学友专辑:吻别目送你离开有无限感慨对你的思念永远不会更改花若不再开夜将会无奈若是没有你的爱我会日夜期待不懂说天长地久不懂说为我停留在这寒冷的风中望着模糊的笑容我心已随你走不懂如何说出口不懂如何表白自我即使在多年以后你若还会记得我我将不再让你离开我一生之中真心真意最难得回忆里总是你最多是情是爱是缘是痛永远都长留在我心中其实你而只有你留给我的爱最多。。
6、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7、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8、那些离开《奇葩说》的人,都过得怎么样了?
9、在这本书里,在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捡起生活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的日子,淡然地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做起了琐碎里的母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爱。
10、赏析: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但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
11、孙晓云: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
12、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处”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是她与她人生中重要的人的羁绊!《目送》,这是一本值得大家读一读的好书。
13、——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以上“龙应台目送(龙应台目送原文133句)”由伤心句子网小编整理发布,更多优质伤心句子网,尽在伤心句子网(juzizhaichao.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