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99句)

一、苏洵六国论

1、这篇政论文所讲,也未必就是真理,历史的诡谲变幻,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供人思考。

2、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3、谗:小人的坏话。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他认为,六国虽然弱于强秦,但不是说只能坐以待毙,若能联合起来,合力对抗,还是有机会的。

6、所以形势如此,不要想着能独善其身,别看现在过得安稳,等秦国有席卷天下实力的时候,谁也跑不了,“不能独完”。

7、这里又讨论了齐燕赵三国的覆灭,韩魏楚三国都有过“赂秦”,自不必说,齐国是后期一直持中立态度,五国灭亡后投降了秦国。而燕赵两国,都在力抗强秦,但“用武而不终”,尤其是赵国,本来有李牧这名良将,可惜赵王自毁长城,听信谗言,将其杀害,把赵国送上了绝路。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0、(本文仅作学习探讨只用,无任何隐喻影射含义,请勿自行代入脑补,谢谢。)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3、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14、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15、投稿qwwx001@1com

16、秦国军事实力强是一方面,但是在攻城略地之外,从谈判桌上得到了比在战场上更多的东西,诸侯为了求得片刻的安稳,付出了更甚于在战场上所损失的代价。

17、《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18、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9、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20、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二、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

1、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2、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礼:礼待。名作动。

4、《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中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5、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6、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7、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8、到最后,强弱胜负的形势已经明了,此时也就不用再战了,诸侯的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9、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10、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1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1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4、点击上方蓝字↑前卫文学↑即可关注我们

15、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6、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筚路蓝缕开拓而来,怎能轻易拱手让人?

17、首先,你要对他们的共同处进行分析,如:《阿房宫赋》和《过秦论》都写出来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但角度不同。《阿房宫赋》中在写秦王滥用人力物力,不懂珍惜。而《过秦论》却写出了秦王的暴力统治。再以《过》和《六》为题可以以大泽乡起义为中心,主要写六国之师兵强马壮,却不及一个没有任何战略的吴广起义成功来写。

18、势弱于秦。于:比。

19、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20、《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三、苏洵六国论中的历史错误

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3、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4、(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5、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6、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7、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8、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

9、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这篇文章又叫论养士,只不过他爸他弟都写过六国论,后人就习惯性那他们比较。

11、《六国论》是一篇短小精悍、气势恢宏的史论。文章在论点、论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可以引导学生细加体会,其提出论点直截了当,醒目提神;其以分论点补足分论点,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容反驳,并再次重申论点,如重锤击鼓。其以对比、引用、假设、寓议论于形象之中等多种论证手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有如析竹,噼里啪啦,气势酣畅,读来兴会淋漓,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个中滋味。

12、礼:礼待。名为动。

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14、其实一开始,秦国并非一枝独秀,它地处西方,远离中原,早期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国。但它在与中原各国交手失败后,转而向西扩张,从西戎那里获得大量的土地,加上秦穆公励精图治,吸收各国人才,在其他国家你争我斗的时候,坐收渔利,逐渐强盛起来。

15、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16、《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

17、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18、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19、当:同“倘”,如果。

20、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四、苏洵六国论

1、古文名篇|韩愈《论佛骨表》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看一千年前韩愈如何规劝君主破除迷信!

2、《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政论名作,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当初为了背诵全篇,也是难煞我等学子。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于是,秦国借齐国灭宋为由,合纵攻齐,乐毅打得齐国大败,几近亡国。虽然后来田单复国,并收复失地,但齐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6、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7、最后秦国还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就是赵国。赵国能臣良将很多,是有和秦国一战之力的,长平之战,大将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虽采取守势,但也算是平手。无奈赵国国内键盘侠实在太多,喷的赵王昏了头,把廉颇撤掉,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快就大败亏输,40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8、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10、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1、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扩展资料《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2、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1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15、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16、向使:以前假如。

17、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18、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19、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0、果不其然,苏洵去世后六十多年,便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王室宗亲在塞外受尽凌辱,北方大片土地尽丧,百姓流离失所。而就在此之前,朝廷对金国卑躬屈膝,多次割地赔款求和。

五、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1、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所以说,秦人未必就想要战,诸侯最大的祸患也不在于战。

4、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5、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6、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8、《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秦国以外的其他六个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战和浮沉,终于为秦所灭。

9、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0、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11、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12、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此言得之:适宜;诚不得已:能够;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其势弱于秦:势力;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秦以攻取之外:凭借;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洎牧以谗诛: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13、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4、当初或有不明白的地方,理解不甚深刻,如今重读,受益之余,只感作者笔力之劲,见解之深。

1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16、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17、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

18、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19、(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以上“苏洵六国论(苏洵六国论中心论点99句)”由伤心句子网小编整理发布,更多优质伤心句子网,尽在伤心句子网(juzizhaichao.com)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